2015年第三期质量标杆经验学习交流活动在苏州成功举办

作者:吴璠 发布日期:2015/11/09

10月29-30日,2015年第三期质量标杆经验学习交流活动在苏州举行。工信部科技司副司长沙南生、中国质量协会副秘书长段一泓、江苏省经信委副主任秦雁等领导出席活动并作了重要讲话。


沙南生副司长在讲话中指出,就狭义的质量和品牌概念而言:品牌是质量的载体,质量是品牌的核心。在对比中国制造2025和德国工业4.0时,他指出,中国制造2025把 “质量为先”作为发展方针之一,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和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必然选择,也是最终目标。德国工业4.0的精髓就是工业、工业产品和服务的高度交叉渗透和融合,这种高度、交叉、融合,一是基于工业产品的高质量,高可靠性;二是基于产品的功能在市场上是有竞争性的;三是基于围绕着产品的服务是独一无二的,换句话说就是基于质量和品牌。中国制造2025,要实现中国由一个制造大国往制造强国的转变,必须要有自己的工业精神和优秀的企业文化,要有合作共赢、协调发展的合作精神,要有敢于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精神,要有自由平等、诚实守信的契约精神,要有专注严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沙南生强调,质量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生命线,“质量标杆”就是构建质量强国的砖石,每一项典型经验都将成为推动建设制造强国的中坚力量和推动中国工业文明的正能量。他号召标杆企业最大程度地与其他企业开展多方面的对标及交流,同时在质量管理、品牌培育、“互联网+”应用技术等方面加强创新,形成引领中国特色的工业的质量管理方法和技术。

段一泓说,品牌以质量为基础,也是质量的扩展和延伸;质量是品牌的核心内涵,但良好的质量也要借助品牌来传播。随后她介绍了中国质量协会在品牌培育工作上取得的成效。她说,为了响应政府推动自主品牌建设的号召,帮助广大企业在创造优质产品的基础上培育品牌影响力,中国质协早在2010年就在工信部的指导下成立了品质与品牌培育推广中心,积极开展品牌建设的研究和推进工作,并从多个方面为政府、为企业提供品牌培育的技术支持和服务工作。近年来,中国质协先后承办了工信部委托的“中国工业企业质量信誉承诺活动”、举办首届“中国工业产品质量信誉论坛”,参与制定《品牌培育管理体系实施指南/评价指南》等技术文件、编辑出版工信部全面品牌管理指定教材及《国际标杆企业品牌案例集》等书籍,承办全面品牌管理普及教育,组织全面品牌故事演讲比赛,并承担了国资委央企品牌建设的研究和技术支持工作,参与工信部品牌培育试点示范企业的指导工作。同时为多家企业提供了品牌建设相关的定制化培训咨询。中国质协已明确将品牌培育作为中国质协的核心服务,努力为企业质量品牌能力的提升,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和服务。希望广大企业珍惜质量标杆这个平台,认真学习,努力实践,争创佳绩。



会上,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政研室主任周宏宁、北京农学院教授周云分别以“工业品牌建设战略导向的品牌培育”、“从质量视角分析品牌的发展状况”为题发表了演讲。山东扳倒井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省古井贡酒股份有限公司、北新集团建材股份有限公司、南京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徐州重型机械有限公司、通鼎互联信息股份有限公司等6家标杆企业代表分享了质量标杆实践经验。

为了帮助更多的企业学习标杆经验、推广先进方法,本次交流会安排了现场企业质量诊断环节。针对参会代表普遍关注的问题,如工业品牌如何成功转变为社会化品牌、企业的品牌培育如何定位与实施、如何结合两化融合的推进促进质量提升等等,在场质量专家、标杆企业代表,与参会代表展开了深入、热烈的讨论。



10月30日上午,参会代表们来到通鼎互联信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通鼎互联)观摩学习。通鼎互联副总裁李俊带领代表参观了公司展厅及光纤三期生产车间,介绍了智能化工厂建设情况及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工艺,让代表们现场感受到利用信息化技术所带来的变革力量及其对企业效率的提高。

在考察过程中,通鼎互联工作人员还为参观代表们现场讲解了通鼎互联的品牌培育过程、质量管理方法、信息化建设和企业的文化建设历程,并与代表们深入探讨了通鼎互联品牌、质量、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战略指导作用。据介绍,通鼎互联自2014年起在稳定发展主营光电线缆业务的同时,积极开展互联网转型,围绕基础客户,进行主业的周边延伸,进行了智能工厂改造,通过机器互联平台、网络集中作业、实时数据采集、虚拟流水线制造等,进行创新驱动、智能转型,致力于生产高质量产品以满足顾客和市场的需求,取得了显著成效。

本次活动吸引了来自全国工业和信息化系统、有关行业协会以及企业界的200余名代表参加。据悉,11月12-13日,工信部还将在淄博举办今年第四期质量标杆经验学习交流活动,以两化融合、“互联网+”应用为主题,供广大企业免费学习、交流。届时,活动的交流材料将在工信部质量标杆网络平台和质量标杆微信平台上发布,供广大质量工作者免费观看。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中国质量协会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任何图文或建立镜像
邮箱:info@caq.org.cn
Copyright©2003-2008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6067923号-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00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