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人: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5/11/10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上午好。
非常荣幸受邀出席今天的这个活动,下边把一些我们工作中的体会跟大家做一个分享。
机电商会主要是支持商务领域工作,包括贸易促进、贸易摩擦应对、投资促进、海外合规等几个方面的工作,所以我们的工作是在汽车整体链条上负责出海这一段,先给大家做一个说明。
今天我的题目是“中国汽车出口形势与市场重构”,因为实际上从2021年以来国际市场发生很大变化,下面我开始我的分享。
一共是四部分,一个是汽车出口的形势分析,二是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剧变,三是整体的国际形势,最后是工作重点。
下面开始第一部分汽车出口分析,这个是从2013年-2024年我国汽车出口的整体情况,基于中国海关的数据,我们做了一些处理,把其中的低速电动车去掉,2024年中国整车出口是618万辆,大概是1170亿美元,同比增长23.7%和15.5%的情况。
大家可以看到中国汽车出口从2021年开始成倍增长,到2024年的出口是2020年的6倍,也就是增长了5倍还要多,这是整体的情况。
从整车出口的结构看,其他乘用车项下占比重最大。按照燃料结构分类,涵盖了汽油、柴油、新能源,在右侧专门列出了大客车、专用车,以满足大家的关心。
从以上数据看,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大概205万辆,包括乘用车和商用车、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动。出口渗透率达到30%以上,这是我们依据燃料结构出口的分类情况。
根据2025年1-8月份月度出口数据,中国整车出口达到492万辆,月均出口超过60万辆,所以说2025年整车出口将肯定超过700万辆,我们预测在720万辆这个水平。同比增长按照数量是20%以上、按照金额是10%以上。
整车出口的国别按照金额排序,阿联酋排第一位;如果按数量排序,墨西哥排第一位,占全球市场的比重大约是7.2%。从全球市场来看,我们的市场分布应该还是比较均匀的,没有特别集中的市场,最高7.2%,基本上在前15位在1.2%左右,所以认为整体出口市场还是比较安全可控,不会由于个别市场波动发生大的变化,这是一个主要特点。
在座很多是做商用车的,我们专门把商用车出口情况看一下。2024年商用车出口是91万辆,原来我们分析是85万辆,实际远超过85万辆达到91万辆水平。今年商用车出口我们分析将达到105万辆,增长是比较稳定的,而且势头比较好。
今年1-8月份商用车出口达到71万辆,后边还有几个月,达到105万辆问题应该不大的。另外它的同比包括数量和金额增长要高于整车水平,出口运行的质量是比较稳定的。
商用车出口市场按金额来分沙特排第一位,沙特、越南、墨西哥排2-4位。按照数量来分墨西哥是第一位,占比为8.1%。墨西哥市场有些问题,后面我们会谈到,预计要对中国加税,对汽车产品加税最高到50%,现在税率是20%,主要受美国的影响。
汽车零部件与整车出口结构的转型比较关键,因为在2022年之前中国的汽车零部件出口一直是远远大于整车出口,汽车零部件是我们出口的主要产品,曾经是汽车类产品出口的第一大类。但是在2023年形势发生逆转,中国整车出口第一次超过零部件出口,2024年出口差额进一步扩大,这个趋势应该是将来的一个常态,整车出口的幅度还要进一步增大。
根据2024年的数据,整车加零部件出口一共出口超2100亿美元,占机电产品出口10%,是机电产品出口的第一个大类,过去第一大类是计算机及辅助设备,现在汽车整车和零部件是我们机电产品出口的第一大类,而且这个情况今年将继续保持。
按照整车出口数量的省市排名,安徽、上海、河北、浙江、重庆列前5位,如果按金额排名上海是排第一位,因为上海出口新能源占比较高,所以金额排名靠前。
按照国际海关数据排列的全球主要国家的整车出口情况,依据2024年出口金额排序,德国稳定地排在全球第一位的位置,日本排第二位,中国排第三位。德国占比大约在全球是16.2%,日本是9.8%,中国是9.7%。但是在2025年(今年)中国肯定超过日本排在全球整车出口的第二位置。为什么按照金额而不是按照数量来排序呢,如果按照数量排序中国是第一位,因为我们认为按照金额排序更能反映出口的实力情况,虽然德国汽车出口数量不列第一,但是货值比较高,所以说德国稳定排在全球第一的位置,这是我们的观点。
下面我们看一下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变化情况,实际上我们认为从2020-2025年全球产业链加速进行重构,尤其是出现近岸、友岸和回岸现象,全球产业链加速重构,主要是来自美国的因素。另外,从近岸和友岸情况和回岸情况不太一样,近岸与友岸主要是一些低端的大路化产品供应链,回岸主要是高端的产品供应链,包括返回美国本土和返回欧洲,欧洲主要是其中、东部。
另外一个特点是全球经济碎片化,碎片化带来对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的冲击,碎片化是以不同的自贸协定形式出现的,包括美墨加、CPTPP等。根据国际组织的发布,全球经济目前处在不稳定性和不可持续的变化过程中,这是大背景。
这个图是来自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去年的发布,很能说明问题,从2018年美国对中国施加301关税以后,全球贸易链发生急剧变化,下面红线代表中国贸易,自从2018年301以后,中国的出口比2018年下降40%,受益最大的是蓝线,也就是东盟国家,其次是橙线印度,然后是墨西哥、加拿大,再下面是欧盟,最后是其它国家。其实从2018年开始这个趋势已经形成,这是美国发布的数据。
下一个图也是美国贸易办公室发的数据,最下边红线代表了301加税清单1、清单2、部分清单3产品,这3个清单代表25%的加税,显示的影响非常大,中国整车和零部件都在清单1和清单2之内,下降得非常明显,以我们对美国零部件的出口,过去美国一直是我们中国零部件出口的第一大市场。当时在2018年它占我们全球份额的26%,到现在只占到全球份额的13%,几乎下降了50%。
2018年美国301加税引起了中国汽车行业对外投资的变化。根据国际机构发布的2014-2023年中国汽车行业对外投资的变化情况,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目的国市场。我们可以看到从2018年开始中国对外投资首先的对象是拉美,主要是墨西哥。2019年是亚洲主要是东南亚,2020年对欧洲也开始,2020、2021、2022年对欧洲的投资占到较大份额。这是我们中国产业对外投资的情况,就是从2018年开始对拉美、东南亚、欧洲进行投资,开始阶段主要是汽车零部件、供应链方面,包括电池及相关产品,上游材料,现在逐步变化到整车,包括比亚迪对匈牙利的投资,还有奇瑞在西班牙的投资,设想下一步投资仍然还要继续,是一个趋势。
刚才谈美国因素,我们看欧盟的情况。欧盟的特点是规则,利用各种规则来完成对市场的影响。我们现在列举5项规则,包括关键原材料法案、欧盟电池法案、外国补贴条例、碳边境调节机制、通用数据保护条例等。实际上,我们的企业在欧盟面临多重监管,在技术性监管上,叠加反垄断、ESG、知识产权多重监管,所以我们在欧盟的经营企业应该有足够的认识,它的合规要求应该是非常高的。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在2023年启动对中国电动汽车的反补贴调查,这个情况大家都很了解,过程就不再赘述了。
欧洲汽车工业行动计划是今年3月由欧盟委员会发布的指导性文件,这个行动计划充分反映欧盟对汽车产业的焦虑,其中列出五大支柱,主要是创新和数字化、新能源和清洁流动性,另外由竞争力、供应链弹性,包括技能培训,公平竞争、营商环境等;包括十大旗舰行动,这是欧盟一个总的概括。但是提起大家重点关注的应该是在这个图的右下角部分,也就是针对中国的部分。这个部分列在行动计划的最后一页,三句话非常重要,一个是要监督针对中国的电动汽车的出口反补贴措施的实施情况,适时采取反规避调查,然后是利用贸易工具促使中国进行技术转让,解决贸易和投资中的不公平行为,我认为这是该计划的针对性重点。
为什么要说反规避?因为注意到很多中国车企为了规避反补贴加税,目前在欧洲开始本地化组装或者叫作代工组装,我们也给企业多次提醒,要注意反规避调查,有可能在达不到本地化率要求的情况下而触发欧盟的反规避调查。
当然欧盟汽车行业还面临其他的一些问题,包括后边我们还会具体再讲,这个我们简单过一下。
另外还有东盟国家电动化政策大家比较了解,吸引大量的中国投资,我们认为在东盟地区的投资过于集中,有些法规研究不够充分,包括对达标预期的理解,可能会招致一些国家重新安排投资计划。另外东盟汽车市场国家之间是非常封闭的,国与国之间的壁垒非常高,在泰国生产的车卖到马来西亚可能比较困难,大家要认识这一点,它并不是完全开放货物自由流动的贸易区,要关注这个问题。
下面看全球经贸形势,也是目前大家比较关注的。我们看到全球经济基本呈现三足鼎立的情况,三足主要是中国、美国和欧盟,无论从GDP总量来看,还是从国际贸易的情况来看,均是如此。
美国、欧盟与中国的GDP,占全球前三的位置,从贸易总量和出口、进口来看,美国进口占的比重比较高,中国出口占的比重比较高,但是相差不大,欧盟的进口和出口相对均衡,这是基本情况。
今年特朗普政府上台后,开始为自身利益进行单边加税活动,引起了全球贸易链的震动,“美国优先”目前基本形成了一种态势,普遍认为美国奉行单边主义是损人害己。同时中国、美国、欧盟三足鼎立格局正在形成,这是大的情况。
对华脱钩这个话目前已鲜有提及,欧盟也曾提出脱钩的问题,但是现在脱钩已经无人再提,欧美认为与中国脱钩是不现实的考虑。
美国奉行单边主义,让世界经济存在不确定性,同时也损害美国利益。
全球贸易政策的不确定性曲线非常形象反映了从2010年以来全球的经贸形势变化。2018年由于美国301对中国加税引起了不确定性变化,但是振幅不太大,2025年特朗普的单边加税行为引起全球的贸易政策变化,这个震动是非常大,而且是长远的。
3月26日特朗普政府宣布对汽车和零部件加征232关税,税率是25%,这个是对全球加征的税,这个税在4月2日开始对汽车整车实施,5月2日对零部件开始实施。
加税要点,是针对美国汽车工业的衰退,汽车零部件生产配套不足及投资持续下降,目的是促进美国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的发展。
从加税情况来看,包括整车关税一共有17个税号,我们查了一下,代表美国每年进口800万辆汽车这么一个规模,因为美国年销是1600万,大概50%也就是800万辆是进口的。
汽车零部件税号一共130个,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我们查询结果,是相当于2024年美国进口4000亿美元的规模。
因为对产业影响太大,引起了美国市场与舆论的激烈反应,所以美国特朗普政府不得不进行了一些澄清和解释,来弱化加税的影响。但是,此次加税对美国的整车和零部件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是非常大的,监测到美国很多中小型汽车零部件生产商进入倒闭程序,无法续存。
4月2日特朗普政府发布“对等关税”措施,对全球加征、影响非常大,一开始对中国加征是34%。但是“对等关税”与汽车税,不是叠加征收关系,
特朗普在加税以后,主要与4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谈判。英国是第一个谈判对象,达成协议将汽车关税从25%降到10%,每年10万辆配额。然后与欧盟、日本与韩国达成了框架协议。目前欧盟、日本已开始实施,汽车关税降低至15%。韩国暂未实施,因为韩国对美国投资的问题一直未在国内达成共识。韩国目前致力于扩大多元化市场合作,包括与中国的合作。
特朗普政府与中国一共进行了4次谈判,谈判技术性的处理和关税的展期,就是对中国的“对等关税”暂时降到10%,其他的关税部分进行展期,展期的到期点是11月10日,应该在11月10日中美双边继续谈判来决定下一步的走向。
但是即使做了展期,美国对中国加税税率是非常重的,除了10%以外,还有芬太尼加税20%,对中国一般产品的加税是30%。对中国汽车零部件的加税更高了,20%的芬太尼加上25%,也就是说从2025年初以来对中国大部分汽车和零部件的关税增加了45%,如果加上此前的301加税,对大部分整车和零部件加税是72.5%,对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加税是147.5%,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几乎不可能进入美国市场,影响是非常大的。
另外8月19日美国商务部产业安全管理局BIS发布加税措施,对钢铝及衍生品加税50%。可以看到大部分以金属为主的产品都在范围内,共计407个税号,根据美方估算,按照2024年进口货值相当于3200亿美元的规模。
由于加了这么多税,美国海关发布了加税核算顺序,首先是整车和零部件关税,这个关税是25%,如果不是这个要核算钢和铝关税,这个是50%。另外是针对加拿大和墨西哥的非法移民的关税,对加拿大是35%,对墨西哥25%,但是对墨西哥一直没有实施,关税核算顺序大致是这样的。
从中国进口的核算案例,一个铝制品货值是1000美元,铝的货值成分是30%,剩下70%是非铝的成分。对铝制品的关税是7.5,1000×7.5%,芬太尼的关税是20%,1000X20%,非铝部分加征“对等关税”,目前10%,1000X70%X10%,最后再加上铝关税50%,1000X30%X50%,那么1000美元货值算下来加税是495美元,增加了49.5%,应该是非常重的关税,而且还是在“对等关税”展期情况下,如果不展期就更高了。
美国与欧盟就关税框架达成协议,主要对欧汽车关税从25降到15%,其中包括最惠国关税2.5。还有一些非关税措施,包括美国和欧盟的标准要进行互认,欧盟法规CSDDD《企业可持续性尽职调查指令》和CSRD《企业可持续性报告指令》与美方进行协调,还有原产地规则,防止他们谈成的好处惠及了其他来源。所以对中方企业也是有影响的。
欧盟内部对这个协议的分歧非常强烈,支持方庆幸汽车关税可以从25%降低至15%,反方认为原汽车关税是2.5%,现在提高到15%,还要附加多项对美优惠措施。欧盟主要的咨询机构认为,与美国签这个协议对欧洲是损害,不仅汽车关税是增加,还要欧盟对美国开放市场,对美国很多产品实行零关税。法学界认为,CSDDD和CSRD两个指令,如果欧盟对美国企业从宽或赦免,将涉及歧视性待遇,引起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强烈反弹。
实际上我们看到,目前欧盟的汽车产业处在一个十字路口、焦虑的状态,如果要完成2035禁燃目标,实现全部电动化,将实现需求量提升,产业升级,电池制造,充电站建设,诸多好处。如果放弃这个目标,将导致就业岗位损失、市场的损失等等。其实这些事情正在发生,目前在欧盟很多企业破产,尤其零部件供应链企业破产、裁员现在是常见的现象。
欧盟内部的分歧,主要是车企与咨询决策机构,比方说右图到2035分岔成三个场景,分完成、不完成和维持现状,可以看到,对欧盟产业影响非常大。
从车企角度以德国企业为代表,认为按照技术中性不应排除插电式混动,不能光用纯电动代替;但是有些企业认为要实现电动。整体上看,德国企业对这个计划是非常消极的,基本认为是无法实现的。分析认为欧盟会妥协,到10月底欧盟要对2035计划出台审议的最终意见,我们看10月底欧盟委员会怎么讲这个问题,这个策略的变化对中国企业在欧盟发展的影响将非常大。
欧洲汽车工业协会和欧洲汽车供应商协会联名致欧盟主席有一封公开信,主要是讲述欧盟产业界的一些观点,包括产业链调整、欧盟市场价值增加、技术中立等等,都提出了建议,反映欧盟汽车产业界的意见。
与此同时,欧盟企业尤其是德国企业在中国的策略发生很大变化,过去是“两头在外”,研发和供应链在外,现在变成了在中国、为中国、向世界,不要认为这些企业一直在消极守成,他们一直在努力,很快在市场上就会出现德国企业一些新产品,也许不是数种,而是数十种产品,进入市场。核心的是欧盟企业在中国的战略发生转变,大家要注意这一点,将来我们的国产化率,或者是自主品牌占比可能发生变化,但是没关系,我个人认为自主品牌占比数据可以不再发布,这是我个人意见。
下面看一下今年的重点工作,美国方面,特朗普政府上台以后对环保绿色发展全面倒退,甚至说温室气体对大气环境温度上升没有影响,再次退出了《巴黎协定》,而且美国最近频繁向WTO通报一系列规则变化,这个我觉得对将来整体的产业布局会产生很大影响。
美国政府发布限制中国网联汽车软件与硬件出口美国,这个已经生效,现在我们密切关注它的影响范围,根据美方预计的场景,希望把美墨加、奥库斯、四眼联盟都加在一起,尽量把范围扩大,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市场并不买美国的账,包括现在很多外资企业都在与中企合作开发汽车软件和硬件。
另外就是欧盟数据法规访问规则,这也是我们关注一系列的法规都是我们关注的合规重点。
还有这里面说的标准必要专利SEP,大约有两三年的时间了,SEP的专利持有人一直跟中国各种车企进行谈判,要车企支付专利费用。这个东西我们认为是非常复杂的问题,主要问题是透明度不足,今年9月份我们跟商务部参加布鲁塞尔中欧知识产权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中方观点,知识产权问题我们要有明确说法,从法规方面理清楚哪些应该付,哪些不应该付。关于知识产权各国的司法尺度有非常大的差异,中国的判例和欧盟判例存在天壤之别,所以这个我们认为要加强沟通、达成共识,共同应对这个事情。
另外欧7排放标准,已向WTO通报要实施。
今天会议的主题是质量,质量我认为不仅包括产品质量,还包括服务质量,目前我们在海外认为主要问题是海外的服务质量,就是我们的售后服务质量和服务网络建设,这是中国车企在海外运行的短板之一。
这个问题我们收到过媒体发布和各国政府渠道向中方提出意见,下一步主要是中国企业加强售后服务网络建设,这个问题尤其重要。
品牌信任度也是沉重问题,我们的企业对这个有认同,任何中国品牌在海外的问题都会影响到中国品牌的整体形象。
运营体系和营销策略也收到国外一些反馈。我们认为世界上非常欢迎中国的车,这是肯定的,但是对中国的营销方式和增长速度确实感到忧虑,增长速度太快了。由于增长速度太快,可能引起贸易摩擦问题,如果市场发生很大的波动,对大家并不好。因此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充分认识,共同努力加以解决。
可持续性发展和盈利水平,我们不能单纯以销量来定义海外的发展战略,应该包括发展质量、消费者满意度、盈利水平作为考核标准,采用综合标准评估。
我想最后用一张表来结束我的分享,我们看到自有汽车100多年历史,自有产销统计以来,全球有4家企业取得年度销量冠军头衔,包括福特、通用、丰田和大众,另外还有奔驰,奔驰我们认为是豪华车头部企业是无冕之王。横坐标包括成立时间、冠军时间和时长、秘诀和海外发展、领先整体等几个维度。第一点,就是所有的头部冠军企业都有一个共性,就是国际化做得非常好。第二点,企业领袖的特质,各自有不同的特色,可以说各有侧重。我们希望看到,尽快有中国企业达到这一目标,应该是向这个方向的努力之中。
但是我们有一个短板,我认为也是最大的短板,目前中国的汽车还没有经过美国市场的洗礼,因为美国市场跟其他市场不一样,它是一个自我声明市场抽查的情况,监管体系完全不同。我们的短板就是还没有经过美国市场洗礼,希望有一天有中国汽车能够进入美国市场,让当地的消费者和监管机构来认可我们的产品质量和营销方式。这是我的愿望。
我的分享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