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现场管理准则》GB/T29590-2013 实施效果研究

作者:侯进锋 王璐 曲立 发布日期:2019/01/09

摘要:本文以《企业现场管理准则》GB/T29590-2013为依据,对企业进行问卷调查,结合制造业、服务业、建筑业企业现场实际情况,建立评价《企业现场管理准则》实施效果的指标体系,将标准层面的推进要素、实施策划及过程设为潜在变量,两个潜在变量同时对企业的绩效提升潜在变量有影响。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收集的问卷数据进行分析评价,得出不同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贡献度,并根据结果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现场管理;结构方程模型;贡献度

 

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研究背景

伴随信息化、智能化等技术手段的运用和发展,促使不同类型现场的管理重点和管理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某些纯人力生产过程在智能化生产中逐步机器取代,这个过程没有员工参与进去,缺少必要的灵活性更需要前期充分的现场管理经验积累,制定出鲁棒性很强的管理过程。尤其是在“中国制造2025”和“十三五”规划等相关战略部署的背景下,企业面临新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传统的现场管理工作开展方式、现场管理工具方法是否还适应新的环境要求能否满足新技术、新生产方式的要求,这些对企业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许多领域的企业,面临着顾客对于产品和服务越来越高的标准和要求,小批量定制化的需求逐渐加大,不少顾客参与到产品的设计、生产过程中传统的管理模式和方法已经不能够满足新的需求,有待进一步探索新型管理体系,以适应新变革的需求

2013年6月9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正式发布《企业现场管理准则》(GB/T295902013),《准则》是我国原创性的管理类标准,运用了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具有扎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充分考虑我国企业的实际发展状况,系统梳理和总结了国内外企业现场管理的实践经验和成熟方法,提供了开展现场管理工作的准则,具有良好的实践性。已有近千家企业通过《准则》的导入和实施,建立和完善了企业内部现场管理体系,将先进质量管理工具方法系统运用到基础管理工作过程中,促进了企业品牌价值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1.2研究意义

现场管理和企业综合竞争力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现场管理要服从企业提升综合竞争力的要求,保证生产运营总体目标的顺利实现;同时,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也必须以现场管理为基础,把发展的核心放在现场,各项工作能主动地为生产现场服务。现场管理的水平提高了,企业的综合竞争力自然而然也会提升。

2013年《准则》正式发布实施以来,已有近千家企业通过实施《准则》建立和完善了企业内部现场管理体系,实现了员工素质、产品和服务上的提升,现在需对企业在实施现场管理之后的效果进行调查和研究,明确现场管理在企业落地实施的实际情况。本文调查了解不同行业类型企业,归纳不同类型现场特点,总结现场管理星级评价实施经验,对《准则》在企业中的实施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并对其实施效果进行分析和总结。在理论意义上,为《准则》在企业实际落地实施的效果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涵盖了制造业服务业建筑业企业实施现场管理的关键评价指标,并做出比较系统的定性和定量的总结,以科学的方法评价了企业实施《准则效果;在现实意义上,论证企业在实施《准则》后对企业绩效提升产生了实际效果,分析了具体哪些方面对绩效提升的影响因素比较大,为企业开展现场管理改进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证依据,对企业在实施《准则需要着重注意的和改进的方面具有指导意义,为今后顺应国家十三五发展规划及“中国制造2025进行的《准则》细化或标准的修订提供支持。

2  《企业现场管理准则》实施现状

自中国质量协会于2009年推行全国范围的现场管理改进提升活动以来,为企业现场基础管理的有效提升做出很大的贡献,现场管理逐渐为企业所重视,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积极投入到现场改善活动中去,涵盖的企业范围从制造业,逐步扩展到服务业及建筑业,包括电子、机械、钢铁、电力、军工、通信、交通运输、金融、建筑等多种行业,影响力和权威性得到企业的一致认可,参加评审的企业逐年增加,从2009年参加评审的20家企业到2013年的128家,在《准则》颁布后,依据《准则》实施现场管理的企业逐年增加,2016年参加现场评审的企业已达到了227家,截止到2016年参加评审的企业总计达到986家,实施现场管理已经越来越多的得到企业的认可和重视。

1547015889730019822.png 

1 全国现场星级评价活动成果

3 《企业现场管理准则》实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在建立指标体系的时候,需要对评价的指标进行确定选择,以评价《准则》的实施效果为目标,将总体指标设计为企业实施现场管理的投入与产出反馈两大部分;同时,基于《准则》的整体框架,将潜变量指标设计为三个,即推进要素、实施策划及过程、绩效提升。其中,推进要素和实施策划及过程是投入,结果部分作为评价企业实施《准则》之后的产出。同时在考虑观测变量的时候,抽取了部分企业进行实地调研,填写了调查问卷,了解企业在生产服务过程中现场管理的实际情况,提炼出不同行业考察现场管理的共同指标,各项指标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推进要素

在推进要素潜变量下,设定了三个观测指标:战略目标分解落地实施、组织机构与资源配置、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剔除了领导作用指标的原因是考虑到《准则》在企业实际实施中,领导作用是通过这三个指标能够表达的,将员工素质与过程中的员工管理合并,通过过程中的指标来显现,避免出现重复测量。

2)实施策划及过程

将过程在现场中主要实施的部分提取出来,由于在企业作业服务中安全与环境管理是必达标项目,对《准则》的实施情况测量能力较弱,将此指标剔除,资源利用在持续改进的指标中可以显现,所以将此指标与持续改进进行合并,将过程部分确定为9个测量指标,分别为:5S与目视化管理、培训与员工素质、文件管理、设备设施养护机制、关键节点质量工具与方法应用、库存管理、作业计划管理、风险识别与防范和持续改进。

3)绩效提升

将结果作为产出部分,因为投入部分中将安全与环境管理为每个企业必须达到的项目,所以在产出部分不考虑安全环保与资源利用对现场管理绩效改善的情况,将绩效提升的观测变量设计为质量指标、效率效能指标、关键节点履约指标、成本指标,能够充分的反映企业现场提升的关键绩效

在建立评价体系指标模型的时候,充分考虑到《准则》已有的架构,结合对企业实地调查得到的关于实施《准则》的情况,将第一部分的评价指标设计为战略目标、组织机构设置与资源配置、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评价的指标体系的第二部分设计为实施策划及过程,将企业中在过程策划、过程实施、过程控制以及过程改进中重要的、能够充分反映在现场的指标提取出来,共有设计了9个观测指标;在设计第三部分观测指标的时候将结果的四项观测指标要求设计在评价体系中。经过和相关专家反复交流讨论,确定的企业实施《准则》的评价指标体系如图。

1547015922571011529.png

2  评价指标体系图

4《企业现场管理准则》实施效果模型设计与结果分析

4.1实施效果评价方法选择

在评价《准则》的实施效果时,需要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推进要素、实施策划及过程与绩效提升之间的内在因果关系,同时还需要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建立的指标体系进行验证。选择结构方程模型作为评价《准则》实施效果方法有以下几个原因:结构方程模型可以同时处理多个因变量并且容许自变量和因变量含测量误差、可同时估计因子结构和因子的关系、容许更大弹性的测量模型、可估计整个模型的拟合程度;选择主成分分析法作为验证评价指标体系方法的原因是可以减少选择指标的工作量,当评价指标较多时可在保留绝大部分信息的情况下用少数几个综合指标代替原指标进行分析,并且克服了某些评价方法中需要确定权重的缺陷。

4.2 问卷设计与调查结果

在做问卷设计时将调查问卷总体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调查企业和填报问卷者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与第三部分别为针对企业实施《准则》的投入与产出做调查。

问卷为五级量表形式,问卷第二部分得分15分别代表现场实施该指标的不同程度,1代表现场没有实施该调查项目2代表部分实施了题目描述的调查项目3代表按题目描述实施项目,4代表在实施了该调查项目得到较好的实施效果,5代表在实施该调查项目得到较好效果基础上形成该现场亮点和特色问卷第三部分,得分从15分别代表指标改善效果的不同程度,1代表实施现场管理后被调查指标结果恶化2代表没有改善3代表有改善效果不明显4代表有明显的改善效果5代表改善效果非常明显并且形成持续改进

经过对实施《准则》的企业现场发放问卷,收回问卷183份,制造业企业115家占比最大,为62.84%,服务业57家为31.15%,建筑业116.01%。制造业企业基数比较大实施现场管理的企业比较多,因此在调查时制造业企业占比较大。其中,在中国质量协会星级现场评选活动中获得五星级现场的企业137家,四星级企业36家,三星级企业10家,调查的五星级企业绝大多数,调查的企业实施现场管理情况比较好。问卷填写者46.45%在自身企业工作时间为10以上,只有4.92%的问卷填写人在自身企业工作时间为两年以下,大多数被调查者对企业自身情况是比较了解处理问卷数据的过程中存在一份问卷有缺失值的情况,剔除不符合要求的问卷后共获得有效问卷182份。调查时间为201710月至20182月。

4.3实施效果模型设计

进行潜变量评价,需要对三个潜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进行路径假设,判断三者之间的关系。根据《准则》规定,推进要素企业在开展现场管理工作的源头和驱动力,规定了企业的战略目标,制定了企业和现场的组织架构,分配了现场需要的各项资源,推进要素能否很好的落实直接影响到过程的实施最终达到的结果,所以这里假设推进要素对实施策划与过程有正向显著的影响,同时对绩效提升也有正向显著的影响;实施策划及过程企业实施《准则》内容中具体的实践部分,实践的好坏也直接影响到企业最终的绩效提升,由此可以假设实施策划及过程对绩效提升有正向的显著影响根据三个潜变量之间内在的因果关系现场管理实施的流程及其内在作用规律,将推进要素与实施策划及过程设为外在潜变量,绩效提升设为内因潜变量,两个外在变量对内因变量有影响,使用PA-LV理论模型进行变量之间的路径分析,对潜变量之间路径假设如表4.1所示

1  变量之间路径假设表

路径的基本假设

代码

H1

推进要素对实施策划及过程有正向路径影响

1.png 

H2

推进要素对绩效提升有正向路径影响

2.png 

H3

实施策划及过程绩效提升有正向路径影响

3.png 

H4

推进要素通过实施策划及过程对绩效提升有间接路径影响


根据以上潜在变量之间的基本假设,结合《准则》理论框架与企业现场实施《准则》的实际情况所构建的模型路径图如下图,其中椭圆形代表潜在变量,分别有推进要素、实施策划及过程、绩效提升。模型路径图中长方形代表观测变量,战略目标分解落地实施、组织机构与资源配置、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为推进要素潜在变量的三个观测指标,同理剰余的两个潜在变量也分别用相应的观测变量来衡量。模型路径图中的小圆形代表误差变量。模型路径图单箭头通常表示观察变量与潜在变量之间的关系,潜在变量与潜在变量之间的双箭头表示的是两者之间的共变关系,模型路径如图3所示:

图片3.png

3 实施效果模型路径图

4.4 实施效果模型运算结果分析

2为标准化之后的回归系数,代表潜在变量之间的路径系数和潜在变量对指标变量因子载荷,路径系数的检验结果均为显著

2 标准化路径回归系数表

指标


潜变量

标准化估计值

实施策划及过程

<---

推进要素

.929

绩效提升

<---

推进要素

.583

绩效提升

<---

实施策划及过程

.366

战略目标分解落地实施

<---

推进要素

.883

组织机构与资源配置

<---

推进要素

.875

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

<---

推进要素

.825

目视化与5S

<---

实施策划及过程

.716

员工素质与培训

<---

实施策划及过程

.757

文件管理

<---

实施策划及过程

.871

设备设施养护

<---

实施策划及过程

.802

关键节点质量工具与方法应用

<---

实施策划及过程

.853

库存管理

<---

实施策划及过程

.853

作业计划管理

<---

实施策划及过程

.853

风险识别与防范

<---

实施策划及过程

.720

持续改进

<---

实施策划及过程

.883

质量指标

<---

绩效提升

.912

效率指标

<---

绩效提升

.873

关键节点、履约指标

<---

绩效提升

.908

成本指标

<---

绩效提升

.913

根据得到的标准化回归系数表可以出,推进要素潜变量对实施策划及过程潜变量的回归路径系数为并且检验结果显著,说明推进要素对实施策划及过程正向路径影响且效果显著,同理可知,推进要素对绩效提升正向显著的路径影响,实施策划及过程对绩效提升有正向显著的路径影响,推进要素会通过对实施策划及过程产生正向影响最终来影响企业绩效提升说明假设成立。

同时从模型结果可以看出,标准化回归之后的因子载荷值均为正,则潜变量与观察变量之间的解释关系为正,观察变量会正向的反映潜变量的信息。潜变量之间有正向关系的影响其中推进要素对实施策划及过程的路径系数为0.929,实施过程及策划对绩效提升的路径系数为0.366。推进要素对绩效提升的路径系数为0.583,说明推进要素对实施策划及过程具有很大的影响效果

对于推进要素潜变量,由三项观测变量反应:战略目标实施效果、组织机构与资源配置、激励机制,可以看出它们的因子载荷分别为0.8830.875、0.825,说明三项指标对推进要素潜变量的解释效果都很好,尤其是战略目标应放在首要位置,即企业领导需根据企业和现场实际情况确定核心问题制定明确的现场战略目标。

对于现场实施情况即实施策划及过程潜变量,主要由九个观测变量表达:目视化与5S、员工素质与培训、文件管理、设备设施养护、关键节点质量工具方法与应用、库存管理、作业计划管理、风险识别与防范、持续改进,对应的因子载荷分别为0.716、0.757、0.8710.802、0.8530.8530.8530.720、0.883。其中,能够解释较好的几项指标是:文件管理、关键节点质量工具方法与应用、库存管理、作业计划管理、持续改进。

绩效提升变量是产出指标,由四个指标表达即质量、效率、关键节点履约和成本。质量指标的路径影响系数为0.912,效率指标的路径影响系数为0.873、关键节点履约指标的路径影响系数为0.908,成本指标的路径影响系数为0.913,可以看出,这四项观测指标对绩效提升潜变量的反应效果都很显著。因此,投入部分指标对绩效提升有影响,同时通过产出部分观测指标表达出来,系数值越大,表达效果越好

4.5贡献度分析

模型的输出结果可知设立的路径假设是正确的,在评价推进要素以及实施策划过程对绩效提升的影响时用路径系数表达,两个潜变量指标对绩效提升的影响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部分。直接部分可以用路径系数直接表达,间接部分需要将路径系数相乘,具体表达如3所示

3 潜在要素间路径影响表

影响路径

影响形式

表达

影响值

推进要素→绩效提升

直接影响

2.png 

0.583

实施策划及过程→绩效提升

直接影响

3.png 

0.366

推进要素→实施策划及过程

直接影响

1.png 

0.929

推进要素→实施策划及过程→绩效提升

间接影响

1.png*3.png 

0.340

推进要素对绩效提升总影响计算公式为:2.png+(1.png*3.png

则可以得到推进要素潜变量对绩效提升潜变量的影响为0.924,实施策划及过程对绩效提升的影响为0.366。

 

5  结论

本文依托于国家标准《企业现场管理准则》中对企业现场的要求,实地调查企业现场情况,将现场管理理论与企业实际实施现状结合,建立企业实施《准则》效果的评价指标体,通182个星级现场评审活动中获得星现场进行问卷调查,将收集到的数据结构方程模型进行评价得到的结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根据《准则》中的框架要求,结合企业现场实际实施情况,将实施效果的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了三个潜在变量分别为推进要素、实施策划及过程绩效提升,其中,推进要素实施策划及过程为外变量,绩效提升为内生变量,即推进要素与实施策划及过程同时共同影响企业的绩效提升《准则》对各项的要求企业实际情况相结合,进行精炼合并为16个最具代表性、能够比较好的反映现场实施效果的可观测的指标。

证实了《准则》推进要素和过程部分的有效实施,能够促进企业的绩效提升

实施《准则》所得到的结果方面,可以看出对于能够反映企业实施《准则》的绩效提升指标反映效果都显著,企业依托《准则》实施现场管理可以有效的达到质量提升、按时进行产品交付,达到成本降低的效果。

6.展望

经过对《企业现场管理准则》的实施效果进行分析,所得结论证实《准则》在企业中的导入实施对企业绩效提升有显著的效果,其中推进要素对企业绩效提升不仅有直接影响,还通过过程有间接影响,对企业现场的绩效提升作用很大,因此在未来标准的修订过程中,应重点考虑对推进要素部分的细化,使企业能够更好通过推进《准则》实现绩效提升。同时应深入研究现场管理关键技术与路径,研究关键路径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对企业绩效的最终影响,建立定期对实施效果监控机制。

在研究《准则》应用效果时,由于受到填写问卷人员主观因素影响及调查样本有限,对调查研究造成了一定的局限性。现场管理是复杂的,现场的形式以及对现场管理的要求也在不断的发生改变,期望未来的研究能够运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角度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寻找更加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让现场管理能够更好为企业创造价值。

 

 

参考文献

[1] 刘治蒋之春张德.企业现场管理实务[M].北京:中国人名大学出版社2014. 5~7

[2] 克永.丰田生产方式实践指南[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10. 5~10

[3]柯庆友.基于5S的哈轨道公司现场管理评价与对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

[4] 齐二石.丰田生产方式及其在中国的应用分析[J].工业工程与管理,1997(04):37-39.

[5] 刘秀琦,崔学敏.丰田生产方式及其在中国的应用分析[J].企业导报,2016(16):194.

[6] 汤超. 5S现场管理方法在汽车维修企业的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6.

[7] 阪井靖史.企业开展 5S 活动的探讨[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1(7):1-2

[8] 杨宏强.现场管理的常用方法及其特点[J].管理工程师,2012(03):4-11.

[9] 张喜征.目视管理的现场运作[J].现场管理,2001,(3):28 - 30

[10]陈军波.现场管理体系及其关键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06.

[11] 李朋达. GB/T29590标准在石油化工施工现场管理的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6.

[12] 陈宝江.质量管理与工程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3] GB/T29590 企业现场管理准则[S].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13

[14] 韩展初.现场管理实务[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

[15] 孙科柳,李京静.生产现场管理实操手册[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2.

[16] 李景元.欧美现场“一线管理者中心论的要点”[J].现场管理.2002(9).41-45

[17] 王国庆,李建东. 企业生产管理[M].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18] 刘丽文. 生产与运作管理[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19]《企业现场管理准则》标准解读[M]:中国质检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2013

[20] 今井正明著.现场改善[M].华经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15

[21] 大野耐一.大野耐一的现场管理[M].崔柳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22] 金井正明著.现场改善:低成本管理方法[M].北京:中国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23] 马义飞.生产与运作管理 [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24] 稽国光.现场管理与现场改善[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0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人才招聘 联系我们

中国质量协会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任何图文或建立镜像
邮箱:info@caq.org.cn
Copyright©2003-2008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6067923号-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00185